5月21日,重慶市電子信息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現場展示的最新電腦產品。記者 謝智強 攝
5月21日,市政府新聞辦召開的發布會消息,通過建立“芯屏器核網”產業生態圈,重慶已形成包含計算機整機及配套、集成電路等在內的電子信息產業體係。截至去年底,全市有規模以上電子信息企業639家,主營業務收入排名全國第7位,電子信息產業成為全市工業增長“第一動力”,全球每3台筆記本電腦和每10部手機中,就分別有1個“重慶造”。
“我市已經成為全球重要的筆電產業基地和全國重要的手機製造基地,電子信息產業規模正不斷壯大。”市經信委副主任劉忠介紹,2019年,電子信息產業增加值占全市工業比重為16.6%,增長貢獻率達到33.9%,當年度全市累計生產筆記本電腦6422.3萬台、手機1.74億台。今年一季度,雖然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但全市集成電路、智能手表、液晶顯示屏產量仍分別增長4.3倍、2.5倍和36.3%。
產業鏈條完備、產業結構優化、產業配套完善,是我市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的主要特點。
在產業鏈培育方麵,我市聚焦電子信息全產業鏈發展,初步建成“IC設計-晶圓製造-封裝測試-原材料配套”集成電路全流程體係,形成從玻璃基板、液晶麵板、顯示模組到整機的新型顯示全產業鏈;加快培育超高清視頻產業,入圍首批國家超高清視頻產業重點培育城市;建成了集運營商、品牌商、代工廠和配套商為一體的智能終端產業鏈。
在優化產業結構方麵,我市堅持整機與配套並舉、產業與產品並重、軟件與硬件融合。在當前全市電子信息產業中,計算機整機及配套產業占比51.7%,手機及配套產業占比19%,電子核心部件、智能儀表等其他電子產業合計占比29.3%,初步形成多點開花、錯位發展、齊頭並進的產業結構。
在完善產業配套方麵,我市立足打牢核心零部件產業基礎,推動顯示麵板、存儲芯片等產量逐步擴大,實現本地配套逐步提升。例如,在智能傳感器領域有中電科聲光電等數十家企業,在儀器儀表領域形成川儀股份為龍頭的上百家企業。
劉忠表示,圍繞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市將繼續做好強化頂層設計、著力補鏈強鏈、聚力智能製造、提升創新能力、全力開拓市場等五個方麵工作,在抓好疫情防控前提下,深度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通過加快成渝地區產業配套鏈、要素供應鏈、產品價值鏈、技術創新鏈“四鏈”融合,協同推進兩地電子信息產業高質量發展。
重慶市人民政府版權所有 重慶市人民政府辦公廳主辦
網站標識碼:5000000095 ICP備案:渝ICP備05003300號國際聯網備案:渝公網安備 50010302000814號